灶台上那个搪瓷盆,装着雪白细腻的猪油,是不少中国人熟悉的记忆。
长辈挖一勺放进热锅,香气漫开,青菜油亮润泽,拌饭煮面都格外香。猪油渣更是难得的美味。这场景延续了几千年,从《周礼》到《本草纲目》,猪油被称作“膏腥”“豚膏”,不只用于烹饪,也入药,记着“利肠胃,通小便”的功用。
然而不过短短一二十年,搪瓷盆悄悄不见了,厨房里摆上了各种瓶装植物油。这背后,是一场没有硝烟、却足以改写中国人餐桌的战争。
猪油的退场,一开始被包装成“健康升级”。1958年,美国学者安塞尔·凯斯发布了一项著名的“七国研究”,宣称饱和脂肪导致心脏病,动物油脂首当其冲。
不久后,该结论登上《时代》封面,迅速传遍世界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他最初调研了24个国家,却只挑了其中7个数据支持自己结论的国家分析,像法国这样吃动物油但心脏病少的例子被直接排除,科学成了工具,偏见被当成真理。
1991年,“金龙鱼”小包装调和油进入中国。它广告铺天盖地,尤其那句“1:1:1黄金比例”,在央视黄金时段反复播放,暗示“科学配比”“更健康”。
很快,媒体开始出现“猪油致癌”“堵塞血管”的文章,原本寻常的猪油被描绘成健康杀手。其实,金龙鱼的脂肪酸比例根本不是广告说的那样,所谓“1:1:1”纯属虚构。但老百姓信了,猪油厂纷纷倒闭,植物油迅速占满超市货架。
外资真正的棋局,远不止替代一种油这么简单。他们瞄准的是整个粮油产业链的控制权。主导这场“革命”的是被称为“ABCD”的四大跨国粮商——美国ADM、邦吉、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。
它们手握全球80%粮食交易量,从原料、加工到定价,形成一张巨网。金龙鱼正是ADM与新加坡丰益国际合资的产物。通过资本渗透,它们还入股鲁花等本土品牌,逐步掌控了中国食用油命脉。
中国原本是大豆故乡,自给自足本不成问题。但外资用低价转基因大豆冲击市场,美国大豆即便远渡重洋,价格仍比国产低一半。农民种大豆不挣钱,改种玉米,国产大豆产量越来越低。
到2003年,外资收网。美国先放风“干旱减产”,推动大豆价格从2300元/吨飙到4400元。中国压榨企业恐慌中高价签下采购合同。谁知仅隔八个月,美国突然宣布增产,价格暴跌。
每生产一吨豆油,中国企业就亏500元以上。近70%的国内油厂停产、违约,最终被外资低价吞并。这场“大豆危机”后,中国90%大豆依赖进口,主动权彻底易手。
可外资并未满足,2005年,它们转向主粮,国际小麦价格三年暴涨近四倍。但这次中国没乱,中储粮开仓抛售储备粮,外资买多少,我们就抛多少。从半个月一抛,到两天一抛,市场始终平稳,国内粮价仅微涨0.7倍。
最终中储粮亮出家底:“储备粮够全国吃一年!”国际炒家溃不成军,仓皇撤退。这一战,守住了小麦、玉米防线,也为夺回大豆埋下伏笔。
近几年,变化在悄悄发生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“扩大大豆种植”,东北培育出耐盐碱的“东生118”品种,盐碱地亩产仍达240公斤;吉林“吉育269”产量高出传统品种20%。猪油也在回归,研究揭示它含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——与“护心”的橄榄油成分相同,且热稳定性更好,适合中式烹饪。一些高端餐厅重新启用猪油,老味道慢慢回到餐桌。
回望这场百年博弈,代价沉重。大豆专家庄炳昌教授当年放弃德国高薪回国研究优质豆种,却不幸在街头遇害,研究戛然而止,中国大豆自主之路被迫推后几十年。
一粒种子、一勺油,背后是生存的底线。当外资用“科学”标签否定传统、用资本巨网绞杀本土产业时,中国人一度失去的不仅是猪油香味,更是粮食安全的主动权。如今觉醒与反击已开始,但这条路仍需要更多庄教授这样的坚持,和一整个国家的清醒。
倍顺网-股票配资-114配资网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